一般树木在茎的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有一层薄薄的但分裂能力很强的细胞,这层细胞叫形成层。
2021-06-23
6月20日,记者从国家能源集团获悉,移动闭塞系统首获重载铁路采用,该集团朔黄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采用移动闭塞系统的重载铁路,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朔黄铁路移动闭塞系统的成功开通投用,能够大幅提升重载运输的自动化水平,对我国既有铁路扩能改造和推广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2021-06-23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这些材料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有时又被称为“不可能的材料”。据21日发表在《自然·电子学》上的论文介绍,美国塔夫茨大学工程师利用低成本的喷墨打印技术,用有机聚合物构建了一种超材料,可应用于大型整合面或与生物环境有关的接口,并首次展示了该超材料可用电调节其性能。
2021-06-23
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多途径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心自主设计建造完成国内首台紧凑环注入装备,并成功利用该装备对磁约束等离子体装置进行燃料注入,显著提升了等离子体密度。这是首次在国内磁约束聚变装置利用紧凑环概念实现芯部加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此关键技术的国家。
2021-06-23
22日,记者从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获悉,基于10余年野外调查工作,该所研究人员首次获取了2009年至2019年期间青藏高原大范围湖泊实测水质参数。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大部分处于非淡水状态,营养化程度低;盐度总体呈南低北高态势,而pH值明显呈南高北低态势。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2021-06-23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又出新了,并将于6月25日随全国铁路第三季度列车运行图扩大开行范围,覆盖京、津、冀、辽、吉、黑、沪、苏、浙、皖、鲁、豫、鄂、湘、粤、陕、川、渝等18个省级行政区,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
2021-06-22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越热、温、寒气候带。伴随不同地域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高,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相比,建筑耗能呈不断上涨趋势。
2021-06-22
立研究型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作为国际团队的重要一员,参与研制出一种用于净化地下水(供水水源)的纳米材料。据称这种新材料的效率是同类产品的3倍多。相关研究发表在《环境化学工程学报》上。
2021-06-22
21日上午8时58分,由哈电集团生产的白鹤滩右岸电站14号机组顺利与电网实现同期并网。此举标志着世界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正式进入并网试验阶段,此后将进行系列试验项目,并择机转入72小时试运行阶段。
2021-06-22
记者21日从云南大学获悉,该校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专业期刊《药物化学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项从中药五味子中获得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物质靶向TRBP蛋白治疗肝癌的研究成果。
2021-06-21
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上颌与下巴,被统称为有颌类。那我们的下巴是怎么演化来的呢?最近,来自重庆的一块全新的、保存完整的志留纪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化石,为解开这个谜题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2021-06-21
6月10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中南医院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溶酶体相关蛋白TMBIM1对脂肪生成有关键的负调控作用,是治疗肥胖相关代谢紊乱的潜在分子靶点。
2021-06-21
尽管电动汽车发展迅速,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仍然令人担忧,其树枝状晶体具有多个分支,会导致电动汽车电池起火。
2021-06-21
中国石油20日宣布,经过两年多集中攻坚,其旗下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石油勘探获重大突破,探明地质储量超10亿吨的页岩油整装大油田,成为我国目前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页岩油大油田。
2021-06-20
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日前在北京揭牌。
2021-06-20
6月19日,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国科学技术馆,参观“天和核心舱”结构验证件实物,了解中国空间站相关知识。
2021-06-20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IMT—2030(6G)推进组正式发布《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提出6G将在5G的基础上,从服务于人、人与物,进一步拓展到支撑智能体的高效互联,将实现由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持续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2021-06-19
为推动我国行星科学和行星探测领域向更深层次、更高层次方向发展,19日,由中国地理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1年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苏州吴中举行。
2021-06-18